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8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千红网,在这份从10大类132种扩展至12大类135种的新目录中,“腕管综合征”——即大众俗称的“鼠标手”,被首次明确纳入新增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这一变化引发广大劳动者热议:“鼠标手”覆盖了哪些职业?实际工作中,还有哪些人是最易受伤人群?个人又该如何防护?记者采访了职工、医生等,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期盼已久
期待保障范围更扩大
记者看到,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下,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的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人群,由工作原因导致的“鼠标手”可以被认定为职业病。
这让从业十余年的装配工老张倍感欣慰:“以前忍痛工作,现在纳入职业病目录,病情严重时可获得合理补偿,总算有保障了。”在许多网友看来,《目录》的更新,不仅是对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有力保障,更是对新形势下职业健康“痛点”的精准回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普通上班族或其他人群,即使因长时间使用键盘和鼠标而患上“鼠标手”,目前并不能被直接定性为职业病。因此有网友提出,希望更多职业可以纳入覆盖范围,比如需要长时间使用电脑的程序员、设计师等。
医生解析千红网
四大人群易患“鼠标手”
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伤科诊室内,主治医师窦轶敏向记者介绍了日益增多的腕管综合征病例。“腕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手腕关节因长期反复过度活动,引起正中神经受压迫后,导致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夜间症状加重。”
室内设计师杨小姐对这一疾病深有体会,“每天连续绘图,去年开始右手发麻,现在连笔都握不稳。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腕管综合征。”在游戏公司工作的小张展示着自己缠着膏药的手腕:“不知何时起右手总不舒服,甩甩手能缓解些,但关节转动时常有‘咔咔’异响。”
窦医生告诉记者,腕管综合征通常发生在一些高强度或者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中,当下由于电脑的普及,患腕管综合征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长期面对电脑的白领。据窦医生观察,四类人群尤为高发:流水线装配工、木工、厨工等重复腕部用力的职业;办公室白领、程序员、编辑、设计师、电子画师等长期使用鼠标键盘者;口腔科医生、钢琴师、电竞选手等需高频腕部活动者;家庭主妇、厨师等需要频繁进行切菜、洗菜洗衣(特别是在冷水中)等劳动的人员。
上述四类人群是否都属于职业病范畴?目前答案是否定的。
颈椎病、腰椎病千红网
是否也能纳入职业病?
也有许多网友提出,既然“鼠标手”纳入职业病,那颈椎病、腰椎病是否也有望纳入其中。
这些呼声代表了许多办公室劳动者的共同诉求——职业形态日益呈现多样化,工作方式也改变了,用电脑、看屏幕、刷手机,从业者不仅限于传统办公室人员,大量新业态、新岗位的工作模式带来的独特健康风险,也对现有的职业健康保障体系提出了全新的、系统性的挑战。
记者为此呼吁,职业健康保障体系亟需与时俱进,与多样化的新兴工作形态能同步更新。
【小贴士】
预防“鼠标手” 关键在于良好习惯
无论是否属于职业病范畴,“鼠标手”的危害仍不容忽视,预防和治疗“鼠标手”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日益普遍的腕部劳损,窦轶敏医生强调预防是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良好工作习惯,配合科学防护措施。
具体而言,比如可将鼠标键盘置于肘部高度,手腕平直不悬空;使用带腕垫的人体工学鼠标,降低腕管压力30%;每30分钟活动手腕(如握拳-伸展10次);多用快捷键替代频繁点击。
强化训练同样重要:每日进行顺时针、逆时针转腕各25次;手握500克至1公斤水瓶完成掌心上下翻转20次;用力张开五指保持30秒,重复三次。这些训练能显著缓解神经压迫风险。
窦医生特别提醒要警惕三种信号:夜间反复麻醒需抖腕缓解;频繁掉落筷子、硬币等物品;大鱼际肌变平凹陷。出现任一种情况都应及早就医。他建议制造业工作者保存岗位操作视频和工时记录,为职业病鉴定留存关键证据。
(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千红网
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